井越挖越深,仍缺水
调查显示,随着地表水被污染,还能饮用地表水的村庄越来越少。“除了一些水质较好的河流上游以及一些无法使用地下水的区域,农村地区靠水吃水的时代已经过去,被调研中的村庄和学校里有56个使用井水,而且水井越打越深。”据介绍,以湖南湘潭县的一个村子为例,饮水水源几十年内变迁三四次,目前村民面临着找不到水源的窘境。“早在几十年前,村民已使用十几米深的水井,但随着煤矿开采,地质结构被改变,村里的地下水越来越少,村民开始打七八十米的深井,但即便如此水量也不足。5年前一间私人自来水水厂利用附近水库作为水源,而该水库与养殖户签订了养鱼合同,养殖污染造成自来水有严重的腥味并发黄浑浊,目前村民只能使用山坳农田间低处2米深的小水坑作为饮水水源,在水坑中挑水回家吃。”
过半调研村庄有饮水问题
据悉,在调研的78个村庄中,饮水以无任何处理直接引水入户的情况居多,有68个。而通过简单沙滤、明矾沉淀等简单处理的只有3个,这3个都是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村庄,水源浑浊度较高而不得不使用一些简单的处理方法处理掉浑浊度;有中型净水设备(反渗透、超滤等)的仅为7个。
调研的78个村庄中,水量充足的有58个。据创绿中心负责人介绍,在78个村庄中选择67个村庄做了快速检测(色度、嗅和味、浑浊度、肉眼可见物、pH、TDS、总硬度、DO、铁、锰、铜、铬、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铅和氰化物等17项指标),20个做了专业检测,水质达标的有32个,不达标的有35个。另外,由于绝大部分没有经过消毒,且有44个村庄的饮水使用地表水及浅井水为水源,再加上引水管道疏于维护,村庄饮水的细菌类超标是非常普遍的情况。
生水管道缺维护存隐患
根据调研报告,除常见的工业污染外,还有2个村庄受到垃圾场污染。创绿中心负责人分析,这两个村庄均是因为早年城市垃圾堆放点选址不好以及没有做好防渗和渗滤液收集处理等工作,渗滤液渗漏或溢流流入村庄饮水水源中导致了污染。据介绍,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的一个村子,村民一直使用的浅井水遭到了一个占地四五十亩的垃圾场污染,“浅井水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严重超标、铅超标0.17倍、铁超标7.6倍、锰超标78倍。”
此外,在农村因工程型原因导致的水质问题比较普遍,尤其是饮水管道无维护导致的细菌类超标,“不过农村居民都有烧热水喝的习惯,所以这种危害不大。但在农村地区的小学,因设施简陋通常没有为孩子们提供热水的能力,一些学生也因习惯问题不愿意带杯喝热水,在学校喝生水给学生的饮水安全造成很大风险。”
囿于经济压力,难改善
饮用水存在问题,村民是否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根据调研报告,78个村庄中,有村民反映饮水有问题的村庄有46个,但其中37个村庄的村民选择凑合使用,只有9个村庄的村民选择饮用桶装水、安装净水器或采取其他措施自救。
创绿中心分析,这主要因为农村地区发展落后、村民收入水平低下,村民的选择并不多。创绿中心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社会资源开始介入农村饮水问题,也诞生了一些品牌公益项目,譬如“母亲水窖”、“蒙牛爱心井”、“壹基金安全饮水项目”等,解决了一批饮水有问题的农村社区,“但与其他集中社会资源的议题相比,农村饮水安全议题上的社会资源的投入非常少。在饮用水问题上,社会资源介入也主要是解决水量问题,因污染导致的农村饮水水质问题鲜有社会资源问津,这可能是因为农村饮水水质问题的解决需要较强的专业性、大量的资金以及后续维护的大量人工成本投入。”
建议:加大投入,重水质
因此,针对调研结果,创绿中心建议政府应该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工作,尤其是“加大在农饮工作方面的资金和人力投入,重视水源保护,重视后续管理和维护。在政府力量无法完全覆盖或者来不及解决的地方,积极引进社会力量,为政府工作提供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