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市嵩山滤材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水处理材料及填料的综合性实体企业!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第二水源为饮水安全 加筑一道防线

2014/5/14 16:12:45 0人评论 1938次浏览 分类:解决方案

    距离“4·10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发生已有月余,然而,由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对城市供水安全各环节的反思却仍在持续发酵。

    与水源地污染、出厂水质监测、供水管网老化等一同被放在媒体聚光灯下拷问的,还有单一水源的供水模式与缺位的备用水源。

    有着362万常住人口和近100万流动人口的兰州市,仅有一处位于该市西固区西柳沟的饮用水水源地。兰州市委外宣办主任王柠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没有第二水源,是长期以来兰州城市安全供水的一个短板。

    事实上,没有开辟备用水源的城市不止是兰州。当重大污染事件发生或极端干旱天气来袭时,我们的城市拿什么来保障饮水安全?一些城市建有的备用水源,关键时刻是否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带着这些疑问,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备用水源建设
    ——新闻缘起——
    单一水源的兰州之痛
    兰州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作为唯一一座黄河穿越市区中心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在今年春天却遭遇了一场“守着黄河没水喝”的尴尬。

    4月10日17时,检测数据显示,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出厂的自来水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4月11日凌晨2时这一检测值升至200微克/升,是国家标准限值10微克/升的20倍。这一消息经媒体披露和官方证实后,引发兰州市民恐慌,纷纷赶往市区各大超市抢购瓶装水。

    为应对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兰州市先后采取了向水厂沉淀池投加活性炭、停运受污染输水管道、紧急调运桶装水和瓶装水等应急措施。然而,由于没有可解燃眉之急的备用水源,兰州市不得不在4月11日下午告知市民:“未来24小时,自来水不宜饮用”。

    随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兰州官方强调,没有第二水源,是长期以来兰州城市安全供水的一个短板,为此,将尽快开工建设第二水源项目,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安全供水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有关兰州水源地受污染威胁、尽快建立第二水源的呼声一直未曾间断。2009年12月,甘肃省人大组织的陇原环保世纪行调研发现,作为兰州市全市用水的唯一水源地,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一水厂至二水厂生产输水自流沟频频受到人为污染,并且自上游柴家峡水电站建成并投产发电后,水源口正常取水也受到了威胁。

    就在今年年初召开的甘肃“两会”上,有甘肃省人大代表曾联名提交了《关于请求支持兰州建设第二水源的建议》。该建议指出:兰州市城区是以黄河水作为主要水源,由于供水水源单一,难以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开辟第二水源地非常紧迫。

    王柠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兰州市多年来一直在谋划和争取开辟第二水源,2013年已经启动了从刘家峡水库引水的第二水源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原计划今年3月份开工,但因为投资方的原因,没有按期实施。

    4月,不期而至的自来水苯超标事件,是否能加快兰州第二水源地项目的落地?公众将拭目以待。

——核心关注——
    全国多地无备用水源
    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还没来得及淡出人们的视线,武汉、靖江两地又接连发生水污染事件。

    4月23日20时43分,武汉市政府应急办在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汉江武汉段水质氨氮超标,造成武汉白鹤嘴水厂和余氏墩水厂停产。5月9日上午,江苏靖江官方称,因长江水源出现水质异常,全市暂停供水。

    频发的水污染事件一再挑战着人们对饮水安全那根本已脆弱的神经。单一水源供水模式存在的高风险,促使人们将求助的目光转向备用水源建设。

    早在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00】36号)就要求,逐步改变过去一个水系、一个水库、一条河道的单一水源向城市供水的方式,采取“多库串联,水系联网,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方式。

    10多年过去了,各地备用水源建设情况却不容乐观。环境保护部组织的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2010年度环境状况评估发现,在我国31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216个城市建设了备用水源,占68.8%,没有备用水源地的城市还有近百个。

    2010年以来,环保部每年都要组织对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水源地的环境状况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由环保部通报给这个城市所在的省级人民政府。科技日报记者从接近环保部人士处了解到,该评估的结果属于保密性质,不对外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原所长王浩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单水源地的供水风险很大,而目前,我国一半以上城市都是单水源地供水。

现有备用水源难“给力”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突发的水污染事件,极大地考验着城市已有的备用水源的应急能力。

    2013年1月5日下午,河北邯郸市区突发大面积停水。随即,邯郸市政府通报,漳河上游浊漳河山西境内发生了事故性污染物排放,为预防使用受到污染的水源,市政府决定停止从水源地之一的岳城水库取水,改为全部由另一水源地羊角铺地下水源地供水。

    在邯郸参与应对污染事故的国家环境应急组成员、清华大学教授张晓健当时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由于受水压和供水管道设计能力等限制,完全依赖羊角铺水源给邯郸市供水带来困难。

    邯郸的遭遇并非个案。2011年,杭州市辖区建德境内高速公路发生苯酚槽罐车泄漏事故,泄漏的苯酚污染了新安江。当时杭州的备用水源是贴沙河和珊瑚沙水库。据估算,杭州主城区每天需水量约100多万吨,而这两个备用水源仅能供杭州主城区1天半的用水。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付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从环保部调查结果上看,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备用水源建设情况尚可,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如因水体污染、水量不足、疏于管理等种种原因,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专家观点——
    多水源调度提高饮用水安全系数
    城市自来水取水主要有三种途径:从江河湖泊直接调水,依靠大型水库进行供给,以及开采利用地下水。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为4555个,其中,河道型水源地供水量占近50%,水库型水源、地下水水源的生活供水量各占24%。

    中国水科院减灾中心抗旱管理与技术研究部主任苏志诚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有条件的城市,通过加强备用水源建设,实现双水源甚至多水源供水模式,无疑将极大提高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系数。


    在选择备用水源时,应考虑与常规水源类型的不同,保障水源不会同时出现问题。苏志诚举例道,当常规水源是河流型时,应尽量选择地下水或者湖库型水源作为备用水源,以避免水源同时受到污染时无法保障供水。“将不同水源串联起来,实现互联互通,提高城市应急供水能力”。

    为确保备用水源关键时刻能发挥应有作用,苏志诚认为,应协调好备用水源不同供水对象之间的用水关系,切实加强水源地和用水的管理,以保障备用水源在城市发生突发水污染等应急事件时有水可供。

“先天不足”更应做好“后天”应急预案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备用水源对城市饮水安全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为何仍有不少城市没有备用水源呢?

    对此,苏志诚指出,水资源禀赋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备用水源的建设。“特别是在一些干旱缺水的北方城市,常规水源尚且不能完全满足日常供水需求,建设备用水源地确实存在着一些困难。”

    备用水源建设不仅有水量要求,同时对水质也有一定要求。依照强制性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水质应为三类及以上。“在水量相对丰沛的南方城市,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较差的水体丧失了作为饮用水源的功能。”

    对受自然条件限制,难以开辟备用水源的城市,苏志诚建议,在保护好现有水源地的同时,做好应急供水预案,并尽力提升全社会的节水意识。
友情链接
新闻中心
网站二维码
扫描此二维码
地  址:河南省巩义市南环路
网  址:http://www.gysslc.com/
© Copyright 2008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11017590号-4